每年高考之后
都有一些考生來醫院就診
他們有的煩躁不安
有的情緒低落
有的暴飲暴食
有的失眠多夢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高考落下帷幕,高三學子及家長雖然松了一口氣,但是“硝煙”并沒有那么快散去,精神狀態的急劇變化會引起劇烈的情緒波動,容易引發各種心理應激反應,考生及家長都需要做好充分準備,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究其原因,這是因為高考前高強度的復習和考試,大大消耗了學生的體能和精力,使他們的身心都處于較虛弱的狀態。高考的壓力還會讓大多數考生心里積累起一些負面情緒,只不過長期被緊張的學習和考試所掩蓋,沒有被及時釋放出來。當考試一結束,考生感到身上的負擔全部卸下時,這些不健康的情緒便會隨之而來。
很多家長高度關注學生高考前的心理狀態,有些還在考前進行心理疏導,但是對高考后的學生心理卻重視不夠。在許多人眼里,高考結束就意味著全面“解放”,可是對于還要經歷查詢成績、填報志愿、等待錄取的考生而言,這一階段“空窗期”的心理壓力并不亞于考前。
孩子哪些心理行為
需要家長格外注意
1.失落、自卑心理
一些孩子于考試時未能發揮良好,考后會感到前途迷茫,懊悔平日里未曾用功,自認有愧于父母、老師,辜負了他們的期望。考試失利會對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嚴重傷害,使他們感覺自身毫無價值可言。
2.焦慮、抑郁心理
成績出來,還未錄取,孩子自己心里沒有把握,擔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導致焦慮易怒、情緒煩躁,吃不好、睡不好。有的考生還伴隨強迫思維、強迫行為。
3.迷茫、恐慌心理
有些學生在考后喪失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價值感缺失,十分迷茫。還有一部分人受到學習、社會關系、家庭關系等方面壓力的沖擊,心理上受到較大的影響,容易出現恐慌、不安情緒。
4.放縱、失律心理
有些學生認為高考結束意味著自己熬出來了,要好好犒勞一下自己,彌補一下多年來的艱辛,一些人會毫無節制地熬夜、酗酒、打游戲。也有一些家長有彌補心態,縱容孩子的這種行為。
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應該怎么做?
首先,要讓家庭教育歸位。高考結束后是學生重新回到家庭,接受家庭教育的階段,家長一定要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開展積極的溝通,改善家庭氛圍和溝通模式,讓家人給予更多理解和支持。
第二,要做情緒的“收納箱”。高考后,無論家長個人心態如何,都要為孩子的良好情緒助力。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支持。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制定這段時間的生活規劃,指導孩子充實生活,也可安排一些家庭活動,比如一起到戶外散步、賞景、參觀大學校園等。
第三,學會調節負性情緒認知。引導考生養成辯證思維習慣,辯證思維能使個體從正、反兩方面看待事物,并認為這兩方面都有一定的正確性。其次面對焦慮、抑郁等,要去承認和表達這些情緒,與老師、父母、朋友等人進行溝通,找到一種合適的宣泄方式,如寫日記、旅行等。必要時可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避免壓抑負面情緒,導致情緒放大化或泛化。
第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保持規律的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及均衡的飲食。可以制定一個合理的生活計劃及均衡攝入各種營養素。適度的運動也是緩解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如快走、游泳、慢跑等有氧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內神經遞質平衡,緩解焦慮情緒。必要時,請到醫院就診。
對未來不擔憂
對過去不后悔
對現狀不抱怨
加油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