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8歲的李先生在晨起時突然感覺左側上下肢肌無力、麻木加重、行走困難,家人立即帶他到河大一附院心血管內科一病區就診。檢查結果顯示,李先生血壓180/100mmHg,左側上下肢肌力Ⅱ級,急性腦梗死。該科主任滕偉了解到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間斷口服降壓藥,夏天因血壓正常自己停服降壓藥,已經有4個月未測過血壓,導致血壓升高引起腦梗死。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李先生恢復良好,血壓穩定,現已康復出院。
滕偉介紹說,高血壓是心血管系統的常見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很多人夏天血壓控制得很好,輕度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用吃藥就能保持血壓穩定,但一到秋季血壓就頻頻升高,從而發生心腦血管急性事件。
那么,立秋后,高血壓患者為何會高發心腦血管疾病呢?滕偉解釋說,這是因為立秋后晝夜溫差大,人體受到寒冷刺激后會導致交感神經興奮,全身毛細血管收縮導致腦部缺血缺氧,從而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導致腦卒中。同時,立秋后氣候干燥,冷空氣頻頻入侵,氣溫多波動,早晚溫差較大,身體缺乏水分會使人體內血液變得黏稠,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
滕偉建議,高血壓患者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降壓藥,堅持服藥,不要自行減藥、停藥;降壓治療必須掌握持續平穩的原則;主動測血壓,每周至少測量兩次。
高血壓患者立秋后要注意什么呢?專家提醒,高血壓本身沒有特別典型的癥狀,但血壓升高導致身體其他臟器受損后可能會出現如頭痛、頭暈、呼吸困難、胸痛、視物模糊等癥狀。所以,他提醒高血壓患者,在夏去秋來之際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用藥“聽醫生的話”。夏秋交替之際溫差加大,血壓隨之波動,此時應及時根據醫師的建議調整降壓藥的使用情況,而不能擅自加藥、減藥及停藥。因此,高血壓患者應加強與醫生的聯系,多和主治醫生溝通自己血壓的變化情況,方便及時調整用藥,否則就有可能出現類似李先生的情況。
2.要注意保暖,適當添衣。立秋后氣溫降低,高血壓患者又以老年人居多,他們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性本就較差。雖然我們常說“春捂秋凍”,但對于老年人來說,天涼時最好及時加一件長袖薄衣。不過,早晚穿衣也有技巧,一定要護好脖子、后背、腳部,這些都是血管最豐富的地方,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急劇收縮,引發危險。
3.適量運動。適量運動對降低血壓有很好的效果。立秋后早晚比較涼,鍛煉時間不宜過長,過量劇烈活動對高血壓患者十分不利。在血壓不平穩的情況下,不合適的鍛煉方式反而會造成嚴重的心腦血管并發癥,運動形式可根據自己的病情和愛好靈活選擇,如步行、快走、打太極拳等,但應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4.調節飲食。飲食清淡少鹽,可適當多吃一些潤燥、降壓的食物,比如綠葉蔬菜、海帶、胡蘿卜、西紅柿、茄子等。這些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鉀離子,可以對抗鈉離子對血壓升高的作用。切勿吃得過膩、過飽,平時注意多喝水。
5.補充充足的水分。在心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每天至少補充1500ml水。許多代謝產物要通過水才能經腸道和腎臟排出體外,這有利于血壓的控制,防止心腦血管疾病。
6.調節情緒、保證睡眠。情緒的波動會引起血壓波動,一些不良的情緒會通過增加有關激素的分泌,促使小動脈痙攣收縮而使血壓產生波動甚至發生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要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愉悅的心情,少生氣,避免產生過激的情緒,防止血壓波動。此外,保證充足及高質量的睡眠也有助于控制血壓。
滕偉提醒大家,立秋后早晚溫差較大,對于高血壓患者來說,天氣一冷一熱容易導致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加大,所以要特別關注自身血壓變化情況,從各個方面及時調整和控制血壓。如出現血壓異常情況,請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