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艾青曾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家國情懷是一種源自內心的質樸情感,深深植根于我們的靈魂之中。家國,可說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原鄉。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第一附屬醫院)自1949年建院以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從支援三線建設整體遷移魯山縣,到為西藏建設培養“一支永遠帶不走的醫療隊”,再到全院1800多名教職工披上白甲,勇斗病毒,將個體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結在一起,為家國情懷寫下最生動的注腳。
投身“三線建設” 譜寫無悔青春
對很多人而言,“三線”是一個陌生的名詞,而對第一附屬醫院的醫務人員來說,卻有著非同尋常的含義。
1969年,為支援國家三線建設,第一附屬醫院(當時名為開封衛生學校附屬醫院)由開封整體遷至河南省魯山縣,更名一〇五醫院,成為省級戰備醫院,后更名河南省紅旗醫院。
河南省紅旗醫院舊址
醫院建在魯山縣中湯村山坳間,病床300張,工作人員280余人,承擔著全省“華原、興州、新華、紅衛、紅河”等30多個軍工企業10萬余名職工和家屬以及魯山、南召、嵩縣、臨汝等周邊地區大量基層群眾的醫療和保健工作。
他們有的是攜妻帶子,有的是剛結婚的夫妻,有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來到這里,就意味著把自己的青春乃至終生,留在“三線建設”上。
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用青春熱血在昔日荒涼的山坡上開起了醫院。他們背著藥箱、長途跋涉為患者解決病痛;每天不停地奔走忙碌,為病員打針輸液、送藥;對群眾噓寒問暖、熱情服務,用心呵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
談到那段艱辛的奮斗時光,目前仍居住在魯山縣的眼科專家楊朝山說:“我一畢業就來支援三線建設了,那時候,紅旗醫院的影響力非常大,周邊縣城的老百姓都慕名前來就診。我們和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友誼,我就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50多年。”
原內科主任王希祿和原麻醉科主任劉四英分別說,支援魯山那些年,雖然艱苦,但內心很充實。兒子在那出生,共同見證了那段崢嶸歲月,長大后也都來第一附屬醫院工作了。
在魯山,他們除了治病救人外,還利用休息時間參加修建公路、修建病房、開荒種菜等。前往視察工作的時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張樹芝給予高度評價,稱贊醫院像一面旗幟,“河南省紅旗醫院”即由此得名。
雖然距醫院回遷開封已經40余年了,但時至今日,魯山縣和周邊的群眾仍然記得紅旗醫院,仍然對那些從開封來的專家們念念不忘,贊不絕口。
綿延半個世紀的漢藏情誼
7月22日,第一附屬醫院迎來了一批西藏醫生學員,行走在各臨床科室,除了臉上沒有褪去的“高原紅”,他們看起來和普通醫生沒什么區別。
他們是第一附屬醫院新一批的西藏醫生學員,將在這里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
洛旦是本批西藏班的班長,也是此批西藏班唯一一名副主任醫師的醫生,來汴學習前,他是措美縣人民醫院的醫生。
來自措美縣的次加,是個性格開朗的小伙子,有他的地方總能聽到爽朗的笑聲。學習起來特別嚴謹、認真。
他們聽說有這樣的培訓機會,雖然要離家長達半年,卻都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在我們那兒,有很多產科疑難病例,我們太渴望學習更多婦產科知識和技術了” 女學員古桑拉姆如是說。
26歲的學員貢久卓瑪是來自錯那縣的眼科醫生,很希望自己能夠通過此次培訓,提升醫療水平,更好地為鄉親們診治眼科疾病。
醫院為他們量身定做教學課程、周密制定育人計劃,選派最精英的老師,實行“雙導師、一對一”負責制等方式,精準施教、傾囊相授;同時,還為他們安排了有空調、淋浴、獨立衛生間的雙人間;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配有專職輔導員,生活上、學習上、后勤上給予全方位的服務保障,讓他們的學習毫無后顧之憂。
這也是該院開展的“智力援藏”活動的內容之一。在河南大學迎來建校110周年之際,為弘揚河南大學支援西藏建設的光榮傳統,第一附屬醫院黨委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和“能力作風建設年”活動,與西藏山南市措美縣、那錯縣多家基層醫療機構簽訂了“智力援藏”協議,建立醫療信息共建、共用、共享平臺,為受援醫院提供醫療、管理等各方面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持續加深河南大學與西藏的深厚友誼。
綿延半個世紀的漢藏情誼
其實,這份深厚的“漢藏兩地情”在這片土地上,早在半世紀前就已經開始了。
1975年,160名藏族孩子來到當時的開封地區衛生學校學習、生活。
他們當中大部分是從山南鄉農牧區挑選的赤腳醫生。最大的30歲,最小的15歲,大多不會說漢語,連最簡單的加減法都不會。
來到開封后,學校安排了范秀云老師擔任班主任,照顧生活起居;安排語文、數學老師,拼音識字、加減乘除,手把手地教他們。在專業上,為他們量身定做了專業知識和臨床技術學習方案,精心帶教,傾囊相授。
不懂漢語,他們無法與當地人們交流。為了他們的安全,范秀云在每個同學口袋中放一個紙條:“××××,開封地區衛生學校醫士八班學生,來自西藏少數民族地區,不懂漢語。若外出迷路,敬請社會各界革命群眾將他送到學校,為盼。”
生活上,學校開設專用食堂窗口,為他們申請細糧、牛羊肉等,但他們仍時感到吃不飽。老師就盡量節儉自己的口糧給予幫助。怕他們想家,逢年過節,到宿舍看望慰問。
由于飲食、氣候、生活習慣的變化,他們出現了肝炎、肺結核、心肌炎等各種疾病。最多時一個班住院率達到40%,范秀云騎著自行車醫院、學校來回跑,陪著進手術室,安慰、鼓勵他們。
四年的學習生活,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情誼,畢業離校時“學生拉著老師手哭、老師跟著汽車奔跑哭”,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老師們的大愛激勵著藏族學子秉承河大精神,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如今的他們都已成為西藏醫療衛生戰線上的骨干。
“對于他們,雖然有一定的付出,但也成為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他們沒有辜負黨和領導、學校老師對他們的教育和培養,在各個醫療戰線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作為他們的老師,感到非常榮幸,也為他們驕傲。”范秀云說。
漢藏情誼溫暖綿延,薪火相傳。70余年來,河南大學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在精心培育藏族學生、輸送拔尖人才援藏、開展藏學學術研究、服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書寫了一段段漢藏兩地深情繾綣的動人故事。這段跨越了2900多公里的情誼,如同石榴籽般越抱越緊。
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第一附屬醫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帶領1800多名教職工“馳援抗疫、守護開封、院內防控、學校陣地”四線作戰,用血肉之軀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他們逆行的身影感動了無數人。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是入黨積極分子,請組織考驗我!”2020年,第一附屬醫院26人援鄂醫療隊抵達武漢,接到任務時大家紛紛請纓。
在武漢第四醫院隔離病區,他們不畏險阻、沖鋒在前,改造病區、優化流程,搶救重患、人文照護,技術創新、精準施治,圓滿完成支援任務。
筑起阻擊病毒的“鋼鐵長城”
“你若生還我便無憾”這是感染科醫生程崇勇的“武漢日記”。程崇勇聽到武漢需要支援時,妻子和父親都剛做完手術,均是正需人照顧的時候,但是身為一名感染科的專業醫生,他毫不猶豫地寫下了請戰書。
2021年8月,接到支援尉氏縣的指令,醫院3個小時內迅速組建一支76人醫療隊緊急馳援。在尉氏縣人民醫院,醫療隊以最快的速度、最嚴謹的程序、最有效的措施,把尉氏縣人民醫院治療秩序建立起來,為患者規范化治療,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為期10天的支援中,累計收治各類患者109人,迎接新生寶寶6人,受到廣大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
2022年4月,上海疫情牽動人心。接到支援上海的任務后,醫院迅速組織6名核酸檢測人員參加河南省援滬核酸檢測醫療隊奔赴上海。在上海市青浦區氣膜方艙實驗室,他們每日工作13~15個小時,不分晝夜,連續奮戰39天,累計完成1295873管核酸檢測任務,為打贏疫情阻擊戰作出了突出貢獻。
守望相助,風雨同舟。疫情以來,醫院黨委先后派出65批1100余人次醫務人員,赴武漢、上海、鄭州等地支援。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后,出版書籍《那面紅旗》、編纂畫冊《無疆大愛》、創作歌曲《脈搏》,形成了豐碩的抗疫文化成果,并轉化為助推醫院發展的勇氣與動力。
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大考中書寫奉獻擔當,第一附屬醫院人交出了一份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優異答卷。從抗震救災到抗擊疫情,從隔離病房到無影燈下,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戰場;從醫療下鄉到對口支援,從援疆援藏到援贊援非,服務延伸到國內國外,是根植于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也是凝結于河南大學“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訓基因,深深涵育了偉大的家國情懷,在大戰大考來臨之際充分激發、充分彰顯,譜寫了一個又一個華彩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