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av影视|公下面又大又粗又硬|受虐狂被花样调教|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91色老久久精品偷偷性色|李家庭|男人舔女人私密处|欧美日韩国产成人一区|日本电影一级|国产熟女视频精品免费看,91p0rn丫九色,磁力搜索BT天堂,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大,综合色在线,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亚洲欧美国产毛片在线

歡迎訪問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官方網站!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2008版)
作者:教學工作辦公室來源: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發布時間:2021-10-15 19:00:52瀏覽:5398

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

 

  

 

醫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優質的醫藥衛生人力資源。加強醫學教育質量保證工作,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為人民提供更好的衛生保健服務和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需要。

1998年,經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醫學協會批準,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建立了“醫學教育國際標準”項目。2001年6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執行委員會通過并發布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在這個標準的基礎上,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辦事處制訂的區域性醫學教育標準《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證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開醫學教育標準國際研討會,研究國際醫學教育標準,部署國際標準“本土化”的研究工作。會后,教育部、衛生部設立專門項目,委托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組建了“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課題組”。課題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為依據,在總結我國醫學教育合格評估、優秀評估、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七年制醫學教育教學與學位授予工作評估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都必須達到的各項教育要求,研究擬訂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本標準已經教育部、衛生部批準。

本標準以修業五年為基本學制的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為適用對象,只對該專業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醫學教育是整個醫學教育連續體中的第一個階段,其根本任務是為衛生保健機構培養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為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和在各類衛生保健系統執業奠定必要的基礎。醫學畢業生勝任臨床工作的專業能力要依靠畢業后醫學教育、繼續職業發展和持續的醫療實踐才能逐漸形成與提高。本標準全國通用,但承認不同地區和各學校之間的差異,尊重各學校自主辦學的權利。本標準轉變指導方式,不提出具體的教學計劃、核心課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強制性規定,為各學校的個性發展及辦學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與發展的空間。本標準反映了我國醫學教育面對的國際趨勢、國內環境和社會期待,是制訂教育計劃的依據和規范教學管理的參照系,各醫學院校都應據此制訂自己的教育目標和教育計劃,建立自身教育評估體系和教育質量保障機制。本標準用于中國醫學教育的認證工作,一般情況下該過程包括學校自評、評估組現場考察、提出認證建議和發布認證結論等實施步驟,不適用于醫學院校的排序。

“中國醫學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研究課題組”在研究擬訂《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的過程中,以教育部有關醫學教育政策為依據,借鑒了1994年以來各項教育評估的指標體系。同時,為促進我國醫學教育能與世界醫學教育協調發展,課題組以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2003年版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本科醫學教育質量保障指南》和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為參照,并參考了有關國家的醫學教育的標準與要求。

 

 

第一部分 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醫學畢業生的質量是衡量醫學院校教育質量的最終標準。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醫學畢業生。畢業生作為一名醫學從業人員,必須有能力從事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必須能夠在日新月異的醫學進步環境中保持其醫學業務水平的持續更新,這取決于醫學生在校期間獲得的教育培訓和對科學方法的掌握。

一、思想道德與職業素質目標

1.遵紀守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熱愛祖國,忠于人民,愿為祖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

2.珍視生命,關愛患者,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將預防疾病、驅除病痛作為自己的終身責任;將提供臨終關懷作為自己的道德責任;將維護民眾的健康利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

3.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認識到持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斷追求卓越。

4.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的意識,使他們充分參與和配合治療計劃。

5.在職業活動中重視醫療的倫理問題,尊重患者的隱私和人格。

6.尊重患者的個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文化價值。

7.實事求是,對于自己不能勝任和安全處理的醫療問題,應該主動尋求其他醫師的幫助。

8.尊重同事和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開展衛生服務工作的觀念。

9.樹立依法行醫的法律觀念,學會用法律保護患者和醫者自身的權益。

10.在應用各種可能的技術去追求準確的診斷或改變疾病的進程時,應考慮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利益,并注意發揮可用衛生資源的最大效益。

11.具有科學態度、創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12.履行維護醫德的義務。

二、知識目標

1.掌握與醫學相關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基礎知識和科學方法,并能用于指導未來的學習和醫學實踐。

2.掌握生命各階段的人體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正常的心理狀態。

3.掌握生命各階段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原因,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及行為心理因素對疾病形成與發展的影響,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生命各階段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診斷及防治原則。

5.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產科常見急癥、產前及產后的保健原則,以及計劃生育的醫學知識。

7.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知識,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和篩查的原則,掌握緩解與改善疾患和殘障、康復以及臨終關懷的有關知識。

8.掌握臨床流行病學的有關知識與方法,理解科學實驗在醫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國中醫學(民族醫學)的基本特點,了解中醫學(民族醫學)診療基本原則。

10.掌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傳播的基本規律,掌握常見傳染病的防治原則。

 

三、技能目標

1.全面、系統、正確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系統、規范地進行體格及精神檢查的能力,規范書寫病歷的能力。

3.較強的臨床思維和表達能力。

4.內、外、婦、兒科各類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處理能力。

5.一般急癥的診斷、急救及處理能力。

6.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合適的臨床技術,選擇最適合、最經濟的診斷、治療手段的能力。

7.運用循證醫學的原理,針對臨床問題進行查證、用證的初步能力。

8.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能力。

9.具有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10.具有與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交流的能力。

11.結合臨床實際,能夠利用圖書資料和現代信息技術獨立研究醫學問題及獲取新知識與相關信息,能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

12.能夠對患者和公眾進行有關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教育。

13.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第二部分 本科臨床醫學專業教育辦學標準

 

一、宗旨及目標

(一)宗旨及目標

在執行國家教育方針的過程中,醫學院校(指獨立設立的醫學院校和綜合大學中的醫學院)必須依據社會對醫學的期望和區域發展的需要,明確其辦學宗旨和目標。包括: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發展規劃、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等。

(二)宗旨及目標的確定

醫學院校的辦學宗旨和目標的確定需通過各方面人員的認真討論,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同意,使全校師生周知。

【注釋】

l   教育宗旨和目標可以包括本地區、本校的政策和特殊性問題。

l   各方面人員包括學校的領導、醫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教職人員、學生、用人部門以及政府主管部門或學校的主辦者。

(三)學術自治

醫學院校要依據修訂本科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根據各自的發展要求,制訂課程計劃及實施方案,合理規劃人員聘用和教育資源配置。綜合大學中的醫學院應該得到大學社會人文學科及自然學科的學術支持,同時努力加強大學各學科間的融合。

(四)教育結果

醫學院校必須根據上述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制訂合適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通過教育計劃的實施和學業成績評定,確定學生在有效修業期內完成學業并達到上述要求,頒發畢業證書、授予醫學學士學位。

 

二、教育計劃

醫學院校制定的教育計劃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注重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的協同,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一)課程計劃

1.醫學院校必須依據醫療衛生服務的需要、醫學科學的進步和醫學模式的轉變,制訂符合本校實際的課程計劃。

2.制訂課程計劃需要教師、學生的參與和理解。

3.課程計劃要明確課程設置模式及基本要求。

4.醫學院校應積極開展縱向或(和)橫向綜合的課程改革,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課程計劃必須體現加強基礎、培養能力、注重素質和發展個性的原則,課程設置應包括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者之間的比例可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二)教學方法

醫學院校必須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和“自主學習”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溝通與協作意識的養成。

【注釋】

l   教學方法包括教與學的方法,鼓勵應用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等模式。

l   進入生物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教學階段,鼓勵采取小班、小組方式教學。

(三)科學方法教育

醫學院校要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其掌握科學研究方法。

(四)思想道德修養課程

醫學院校必須在課程計劃中安排思想道德課程。

(五)自然科學課程

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自然科學課程,為醫學生學習醫學科學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打下基礎。

【注釋】

l  自然科學課程通常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等。

(六)生物醫學課程

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量的生物醫學課程,為醫學生學習臨床專業課程打下堅實基礎。

【注釋】

l   生物醫學課程,通常包括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病原生物學、醫學遺傳學、醫學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課程的內容,還包括體現這些生物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

(七)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

1.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行為科學、社會科學和醫學倫理學課程,以適應醫學科學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2.課程計劃中要安排人文素質教育課程。

【注釋】

l   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通常包括心理學、社會醫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衛生經濟學、衛生法學、衛生事業管理等學科的內容。

l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通常包括文學藝術類、醫學史等知識內容。

(八)公共衛生課程

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公共衛生課程,培養學生的預防戰略和公共衛生意識,使其掌握群體保健的知識和技能。

【注釋】

l   公共衛生課程通常指預防醫學和(或)衛生學等課程,涵蓋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健康教育、初級衛生保健以及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衛生毒理學、環境衛生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兒少衛生學、婦幼保健學等有關內容。

(九)臨床醫學課程

1.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臨床醫學課程及臨床實踐教學,提倡早期接觸臨床,利用模擬教學進行臨床操作基本技能的初步訓練。

2.課程計劃中必須制訂臨床畢業實習大綱,安排不少于48周的畢業實習,確保學生獲得足夠的臨床經驗和能力。

【注釋】

l   臨床醫學課程,通常包括診斷學、內科學(包括傳染病學、神經病學、精神病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咽喉科學、口腔醫學、皮膚性病學、麻醉學、急診醫學、康復醫學、老年醫學、中醫學、全科醫學、循證醫學等課程的內容和臨床見習,還包括體現這些臨床醫學內容的整合課程等形式的課程。

l   臨床能力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與鑒別診斷、制定和執行診療計劃、臨床操作、臨床思維、急診處理、溝通技能等。

(十)課程計劃管理

1.醫學院校必須有專門的職能機構負責課程計劃管理,這一職能機構承擔在醫學院校領導下的課程計劃制訂操作、信息意見反饋、規劃調整等具體工作,主持課程計劃的實施。

 

2.課程計劃管理必須尊重教師、學生和其他利益方代表的意見。

(十一)與畢業后和繼續醫學教育的聯系

教育計劃必須考慮到與畢業后醫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并使畢業生具備接受和獲取繼續醫學教育的能力。

 

三、學生成績評定

(一)學業成績評定體系

醫學院校必須建立學生學業成績全過程評定體系和評定標準,積極開展考試方法的研究,應用和借鑒各種先進的考試方法,如多站的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計算機模擬病例考試等。對學生考核類型及成績評定方法有明確的規定和說明,以便全面評價學生的知識、技能、行為、態度、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及人際交流能力。

【注釋】

l   評定體系包括形成性和終結性評定。形成性評定包括測驗、觀察記錄、查閱實習手冊等,終結性評定包括課程結束考試及畢業綜合考試等。

(二)考試和學習之間的關系

評價活動必須圍繞培養目標和課程的目的與要求,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學習。提倡進行綜合考試,以鼓勵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提倡學生自我評估,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形成。

【注釋】

l   考試頻次和類型應注意發揮考試對學習的導向作用,避免負面作用。

(三)考試結果分析與反饋

在所有考試完成后必須進行基于教育測量學的考試分析,要將分析結果以適當方式反饋給有關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并將其用于改進教與學。

【注釋】

l   考試分析包括整體結果、考試信度和效度、試題難度和區分度,以及專業內容分析。

(四)考試管理

管理部門必須制定有關考試具體的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專門的組織、規定相應的人員負責。醫學院校應該對教師開展考試理論的培訓,以提高命題、考試質量。

 

四、學生

(一)招生政策

1.醫學院校的招生工作必須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招生政策,制定本校招生的具體規定。

2.招生規模必須依據社會需求、教育資源、行政法規合理確定。

3.招生章程必須向社會公布,包括院校簡介、招生計劃、專業設置、收費標準、獎學金、申訴機制等。倡導通過網絡向考生說明課程計劃。

【注釋】

l   高等學校本科招生工作在國家招生計劃調控下,在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進行。

l  教育資源應考慮到畢業后醫學教育對臨床教育資源的占用。

(二)新生錄取

1.醫學院校必須貫徹國家的招生政策。

2.在保證招生質量的前提下,注意學生群體的多樣性,不存有歧視和偏見。

(三)學生支持與咨詢

1.醫學院校必須建立相應機構,配備專門人員對學生提供必需的支持服務。

2.必須就課程選修、成績評定向學生提供咨詢和指導服務,對學生在學習、心理、就業、生活、勤工助學等方面予以指導。

【注釋】

l   學生支持服務包括醫療衛生,就業指導,為殘障學生提供合理的住宿,認真執行獎學金、貸學金、助學金、困難補助等助學制度,為學生提供經濟幫助。

(四)學生代表

1.醫學院校必須吸收和鼓勵學生代表參與學校管理、教學改革、課程計劃的制訂和評估以及其他與學生有關的事務。

2.支持學生依法成立學生組織,指導和鼓勵學生開展社團活動,并為之提供必要的設備和場所。

【注釋】

l   學生組織包括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相關團體。

 

五、教師

(一)聘任政策

醫學院校必須實施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和教師聘任制度,配備適當數量的教師,保證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適應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需求;必須明確規定教師職責;被聘任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與其學術等級相稱的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承擔相應的課程和規定的教學任務;必須定期對教師的業績進行評估檢查。

【注釋】

l   教師數量必須符合學校的辦學規模和目標定位,滿足教學、科研、教學改革需求的需要。

l   教師隊伍結構包括醫科教學人員與非醫科教學人員、全職與兼職教師、教師職務及學位比例等。

(二)師資政策及師資培養

醫學院校必須保障教師的合法權利和有效履行教師職責。有明確的師資政策并能有效執行,保證教學、科研、服務職能的平衡,認可和支持有價值的業務活動,確保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必須建立教師直接參與教育計劃制訂和教育管理決策的機制,使教師理解教學內容和課程計劃調整的意義;必須制訂教師隊伍建設計劃,保證教師的培養、考核和交流,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

【注釋】

l   服務職能包括衛生保健系統中的臨床服務、學生指導、行政管理及其他社會服務工作。

l   對有價值的業務活動的認可應通過獎勵、晉升或酬金來實現。

l   師資交流應包括教師在本學科領域內、學科領域間以及校際、國際交流,特別強調醫學院內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教師間的溝通、交流。

 

六、教育資源

(一)教育預算與資源配置

1.醫學院校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支持,有可靠的經費籌措渠道。教育經費投入應逐年增加,教學經費投入必須保證教育計劃的完成。

2.依法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明確教育預算和資源配置的責任與權利,嚴格管理教育經費,提高教育投資效益。

【注釋】

l   學校收取的學費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管理和使用,其中教學經費及其所占學校當年會計決算的比例必須達到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

l   教育經費預算視各醫學院?;騾^域的預算慣例而定。鑒于醫學教育成本較高,醫學院校生均撥款額度標準應高于其他學科。

(二)基礎設施

1.醫學院校必須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供師生的教學活動使用,對基礎設施定期進行更新及添加,確保教育計劃得以完成。

2.使用先進科學儀器裝備實驗室,保證醫學實驗教學、技能訓練的完成。

【注釋】

l   基礎設施應包括各類教室及多媒體設備、小組討論(學習)室、基礎實驗室和實驗設備、臨床示教室、臨床模擬技能實驗室及設備、教學考核設施、圖書館、信息技術設施和因特網接入、文體活動場所、學生公寓等。

(三)臨床教學基地

1.醫學院校必須擁有不少于1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醫學類專業在校學生與病床總數比應達到1︰1。

2.建立穩定的臨床教學基地管理體系與協調機制,確保有足夠的臨床教學基地以滿足臨床教學需要。

3.加強對臨床教學基地的教學基礎設施建設。

4.加強與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疾病預防和控制機構建立良好而穩定的業務關系,為全科醫學和公共衛生的教學提供穩定的基地。

5.臨床教學基地必須成立專門機構,配備專職人員負責臨床教學的領導與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臨床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檔案,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工作,特別是加強對臨床能力考試的管理。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病床數必須滿足臨床教學需要。

【注釋】

l   臨床教學基地按與醫學院的關系及所承擔的任務,基本上可以分為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和實習醫院三類。教學醫院必須符合下列條件:有省級政府部門認可作為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的資質;學校和醫院雙方有書面協議;有能力、有責任承擔包括部分臨床理論課、見習和實習在內的全程臨床教學任務;有臨床教學規章制度、教學組織機構和教學團隊;有1屆以上的畢業生證明該醫院能夠勝任臨床教學工作。

(四)圖書及信息服務

醫學院校必須擁有并維護良好的圖書館和網絡信息設施,必須建立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使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能有效地用于教學,使師生能夠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進行自學,獲得信息,治療、管理患者及開展衛生保健工作。

(五)教育專家

1.醫學院校必須有教育專家參與醫學教育的決策、教育計劃的制訂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2.建立與教育專家聯系的有效途徑,能證實在師資培養和醫學教育中發揮教育專家的作用。

【注釋】

l  教育專家是醫學院校研究醫學教育問題、過程和實踐的專門人才,包括具有醫學教育研究經歷的教師、管理專家、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等。教育專家可由學校的某一教育單位提供,也可以從其他高校或機構聘請。

(六)教育交流

1.醫學院??膳c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建立合作及學分互認機制。

2.必須提供適當資源,促進教師和學生進行地區及國家間的交流。

【注釋】

l  學分互認機制可通過醫學院校之間認可課程來實現。

 

七、教育評價

(一)教育評價機制

1.醫學院校必須建立教育評價體系,使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教育評價活動,形成有效的教育質量監控運行機制,以確保課程計劃的實施及各個教學環節的正常運行,并能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教育評價必須覆蓋各個教學環節,其重點是對教育計劃、教育過程及教育結果狀況的檢測。

(二)教師和學生的反饋

醫學院校必須確定相應機構,系統地搜集和分析教師與學生的反饋意見,以獲得有效的教學管理信息,為改進教學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三)利益方的參與

1.醫學院校的教育評價必須有領導、行政管理人員、教職人員和學生參與。

2.教學評價必須有政府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畢業后教育機構的積極參與,并考慮他們對教育計劃提出的改進意見,讓他們獲知教育評價的結果。

(四)畢業生質量

1.醫學院校必須建立畢業生質量調查制度,從醫學畢業生工作環境中搜集改進教育質量的反饋信息。

2.必須將畢業生的工作表現、業務能力、職業素質及就業情況等有關信息作為調整教育計劃和改進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

 

八、科學研究

(一)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1.醫學院校必須明確科學研究是學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建立相應管理體系,制定積極的科研政策、發展規劃和管理辦法。

2.必須為教師提供基本的科學研究條件,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提倡創新和批判性思維,促進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3.提倡教師將科研活動、科研成果引入教學過程,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及科學精神。

4.必須加強對醫學教育及管理的研究,為教學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教師科研

醫學院校教師應當具備相應的科學研究能力,承擔相應的科研項目,取得相應的科研成果。

【注釋】

l   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包括國家級,?。ㄊ校┎考壱约靶<壙蒲许椖颗c成果、教學研究項目與成果。

(三)學生科研

1.醫學院校必須將科學研究活動作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采取積極、有效措施為學生創造參與科學研究的機會與條件。

2.課程計劃中必須安排適當的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為學生開設學術講座、組織科研小組等,積極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活動。

 

九、管理和行政

(一)管理

1.舉辦醫學教育的高等學校必須設立醫學教育管理機構,承擔實施教學計劃等職能。

2.建立科學的教學管理制度及操作程序。

3.設立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等組織,審議教學計劃、教學改革及科研等重要事項。

(二)醫學院校領導

醫學院校必須明確主管教學的領導在組織制定和實施教育計劃、合理調配教育資源方面的權利。

(三)行政管理人員

醫學院校必須建立結構合理的行政管理隊伍,行政管理人員必須承擔相應的崗位職責,執行相應的管理制度,確保教學計劃及其他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

(四)與衛生部門的相互關系

醫學院校必須主動與社會及政府的衛生相關部門加強聯系和交流,爭取各方面對人才培養的支持。

【注釋】

l   衛生相關部門包括衛生保健服務體系、醫學研究機構、健康促進組織、疾病控制機構和衛生行政管理及協調機構等。

 

十、改革與發展

(一)發展規劃

醫學院校必須定期回顧和檢查自身發展規劃。

(二)持續改革

醫學院校必須依據國家醫藥衛生服務體系改革及醫學科學的發展,不斷進行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的改革,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需要。

【注釋】

l   醫學院校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在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定期審查和修訂學校既定的政策、制度、規劃等,不斷完善學校的管理體制。

l   醫學院校必須定期調整培養目標、教育計劃、課程結構、教學內容和方法,完善考核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l   醫學院校必須依據教師數量和結構、經費投入、教學設施等教學資源配置和衛生人力需求情況,定期調整招生規模,使醫學類專業保持適宜的招生數量,以促進醫學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