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光的長河中,記憶如同繁星,點亮我們的人生軌跡。然而,對于認知障礙患者來說,這些星辰正一顆顆黯淡下去。他們需要從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康復訓練、心理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全方位照護才能盡可能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
何阿姨,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正經歷著這樣的困境。帕金森綜合征與認知障礙像兩道沉重的枷鎖,束縛著她的暮年生活。
晨光漫過神經內科二病區的病房走廊時,護士長鄭霞遇見了攥著助行器的何阿姨。她整個人像風中的枯葉,顫抖的雙腿仿佛陷在泥沼里,每挪動一步都要和看不見的阻力抗爭。兒媳攙著她練習走路,可她的目光始終飄向虛空,仿佛在迷霧中尋找早已模糊的路標。
“我媽這次住院是因為帕金森綜合征導致雙下肢無力。”兒媳輕聲解釋。話音未落,何阿姨卻執意要自己訴說,她喃喃說起多年前被狗追摔傷骨折的經歷,還指著左手腕上的疤痕給鄭霞看。家人想解釋幾句這是多年前的事,和住院無關,卻被她著急地揮手拒絕,那執拗勁兒就像個倔強的孩子。結合阿姨的帕金森病史,和她的答非所問,鄭霞心中不禁咯噔一下,猜測何阿姨可能伴有認知障礙。因為認知障礙的患者會出現近期記憶力下降,性格偏執、多疑等癥狀。
為了印證猜測,鄭霞認真介紹自己:“阿姨您好,我是護士長鄭霞。”看到她輕輕點了點頭,便引導她重復自己的名字,但她眼神依舊茫然,顯然已經忘記。接著,鄭霞又對她進行時間和空間定向力的簡單測試,發現她的回答錯漏百出。
鄭霞一遍遍告訴她自己的名字,引導她重復,如此反復多次后,直到她磕磕絆絆地說出來。鄭霞滿心歡喜,與她約定第二天再考她。跟患者及家屬溝通過后,鄭霞立刻找到管床醫生劉盼盼了解何阿姨的病情,確實患者已確診認知障礙目前正在服用藥物治療以延緩病情發展。
次日清晨巡視到何阿姨病房時,她熱情地跟鄭霞打招呼,但當鄭霞詢問自己的名字時,她再次忘記。兒媳解釋說,昨天下午她還能準確說出鄭霞的名字,但今早又忘了。鄭霞沒有氣餒,再次和阿姨約定繼續這場“游戲”。
兒媳為了更好地照顧她,向鄭霞請教認知康復訓練的實用技巧,鄭霞建議在房間顯眼處放置一個帶指針的鐘表,方便阿姨隨時感知時間;準備一些益智玩具,激發她大腦的活力;多進行讀書訓練,鍛煉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還有穿脫衣服時遵循固定順序等等。兒媳認真記下每一個要點。
到了第三天早上,鄭霞帶來兩本色彩鮮艷的繪本陪何阿姨一起閱讀。她雖然讀得吃力,但眼中閃爍著久違的光芒。有趣的是,她似乎格外喜歡和鄭霞一起閱讀,家人想引導她時,她像個任性的孩子般拒絕。鄭霞向何阿姨的兒媳解釋認知障礙患者的性格變化,諸如偏執、多疑等,她頻頻點頭,感慨這些變化在何阿姨身上都有體現。鄭霞看到何阿姨的兒媳眼中多了幾分理解與包容,那是家人對患者最深沉的愛。
在何阿姨住院期間,除了每天的常規治療外,鄭霞都堅持每天和何阿姨一起閱讀,與家屬一起陪阿姨回憶往事......經過不懈努力,何阿姨終于能記住鄭霞的名字了,每當聽到有人喊鄭霞的名字的時候,何阿姨也總會瞅向門外,期待鄭霞的出現。
仍舊記得那天,老人突然清晰喊出鄭霞的名字。鄭霞忽然想起那年老師說的話:“在神經內科,每個名詞都是喚醒記憶的‘咒語’。”幾天之后,鄭霞收到了何阿姨的兒媳發來的幾段視頻,有何阿姨讀書的視頻、還有何阿姨在兒媳的陪伴下玩益智玩具及數字游戲練習的視頻。當家屬得知科室正籌備為認知障礙患者募捐書籍時,熱心地表示要回家挑選適合的繪本捐過來。鄭霞被這善良熱情的一家人深深打動。
在神經內科這些年,鄭霞見過太多被病痛侵蝕的記憶。有人忘記至親的模樣,卻記得女兒出嫁那天的梔子花香;有人認不出回家的路,卻能在鋼琴前彈出完整的《致愛麗絲》。或許對抗遺忘最好的方式,就是陪著他們重新收集這些記憶的碎片。
暮春下午,鄭霞替新入院的患者別上姓名手環。老人盯著手環突然落淚:"三十年了,第一次有人把我的名字念得這么準。"陽光透過新書架斜射進來,那本《小王子》封面的星星金箔微微發亮。鄭霞知道明天又會有迷路的記憶需要引航,而醫護人員能做的,不過是俯下身,一遍遍用自己的名字作燈塔——
“我是鄭霞。”
“鄭......霞?”
“對,就像春天的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