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凌晨,一個氣溫驟降、風雨交加的夜晚,一名昏迷患者被緊急送到神經內科二病區,在明確診斷為急性多發性腦梗死、基底動脈閉塞后,一直在醫院加班的科室主任李曉暉為患者在全麻狀態下行“急診取栓術”,于基底動脈中段取出一條長約10cm的血栓,實現血管再通,及時挽救了患者生命。
取出的血栓
患者李先生,67歲,兩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反復頭暈,入院前5小時李先生再次出現頭暈,伴嘔吐,就診于當地縣醫院,核磁共振檢查中李先生突發意識障礙,癥狀持續不緩解,由120急救車送至我院神經內科二病區,入院后急查頭顱核磁共振提示腦干、右側小腦半球急性腦梗塞,雙側椎動脈V5段、基底動脈、雙側大腦后動脈重度狹窄或閉塞,診斷為:多發性腦梗死(急性期),顱內多發血管閉塞可能。考慮患者癥狀重(NIHSS評分35分,GCS評分6分),且發病時間約5小時。與家屬積極溝通,交代介入手術的風險及獲益,取得家屬同意后,李曉暉爭分奪秒,為患者在全麻下急診行“主動脈弓造影術+全腦血管造影術+基底動脈閉塞介入開通術”,術中順利取出血栓,實現血管再通。術中用時不足1小時,取栓用時不足30分鐘。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意識及肢體活動較前好轉(NIHSS評分31分,GCS評分8分),安返重癥醫學部,預后較好。
入院頭顱核磁
李曉暉介紹,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0版,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性腦梗死)約占70%,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經濟負擔高五大特點,可導致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吐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郁、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原則是在治療時間窗內進行靜脈溶栓和(或)血管內治療,雖然靜脈溶栓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單純靜脈溶栓的再通率有限,血管內治療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非常重要的治療手段,盡早開通閉塞血管、恢復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帶是治療的關鍵。
什么是血管內治療?
針對在時間窗內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如果考慮大血管病變,應盡早選擇血管內治療,包含動脈溶栓、支架取栓、導管抽吸血栓等治療方式。取栓治療就是通過全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閉塞的動脈血管,將微導絲、微導管通過指引導管過血栓遠端,反復輸送血流重建裝置至血栓遠端打開、收回至體外,將血栓整塊或分塊取出,直到閉塞血管開通為止。
李曉暉說道,“急診取栓”是與時間賽跑的緊急治療,符合條件的患者可以在卒中癥狀出現后24小時內實施,經過急診取栓,大多數卒中患者能夠挽救生命,并降低長期癱瘓的幾率。至于選擇靜脈溶栓、動脈取栓或藥物保守治療, 需要專家診斷后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警惕卒中癥狀,盡早識別救治
時間就是大腦,時間就是生命。據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0版,腦血流每中斷1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元死亡;中斷5分鐘,就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功能損傷。所以,腦卒中的搶救必須分秒必爭。患者及家屬快速識別腦卒中,并盡早就診,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