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4歲的小付是一位乖巧懂事的姑娘,在這個無憂無慮的年齡,她卻遇到了個煩心事——反反復復的頭疼,困擾著她的學習和生活。兩年前在當地醫院診斷為“腦血管痙攣”,又輾轉多家醫院治療效果不理想,家長曾一度認為她是為了故意躲避學習,這給小付的心理和生理上均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經多方咨詢后,小付的父母帶著她來到我院神經內科中醫聯合病區就診,主治醫師蔡朋瑞接診了小付,在詳閱病歷資料、進行體格檢查、追問患者病史后,得知患者每次劇烈體育鍛煉后會出現嚴重頭痛,伴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視物模糊癥狀,休息一天后才能緩解。科室主任蔣令修針對患者情況組織了多學科會診,討論后為小付完善了發泡試驗及右心聲學造影等檢查,最終確診為“卵圓孔未閉導致的偏頭痛”,讓小付備受折磨的“罪魁禍首”終于找到了,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后,轉入心血管外科為患者行“卵圓孔未閉封堵手術”治療。患者已順利完成手術,頭痛癥狀較以前明顯減輕。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表示滿意,并對神經內科中醫聯合病區的醫護人員表示感謝。
什么是卵圓孔未閉
卵圓孔未閉是心臟房間隔中部的裂隙,就像一個“小洞”,是一種先天性的缺陷。在胎兒期,心臟為了維持右向左的血液循環,卵圓孔會持續開放,出生后肺循環的建立,左心房的壓力增加,到1.5~2歲左右時卵圓孔能夠自然關閉,3歲以上仍未關閉就稱之為卵圓孔未閉(PFO)。
頭痛也要考慮是“心病”
蔣令修介紹道,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癥狀之一,很多人面對不明原因的頭痛,選擇忍忍就好的態度,殊不知,這也有可能是心臟上的“小洞”惹的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偏頭痛,尤其是先兆性偏頭痛與 PFO之間存在顯著關聯。其發病機制至今尚不清楚,可能的機制如下:
(1)卵圓孔未閉相關右向左分流引起短暫性低氧血癥導致偏頭痛發作;
(2)血管活性物質(如5-羥色胺)穿過未閉合的卵圓孔,避開肺循環代謝直接進入體循環系統,誘發偏頭痛;
(3)矛盾微栓塞可能是卵圓孔未閉相關偏頭痛的致病機制,尤其是先兆型偏頭痛。來自靜脈系統的微栓子穿過未閉合的卵圓孔,引起腦缺血、腦皮質易激,導致皮質擴散性抑制(CSD)和偏頭痛發作。
卵圓孔未閉需要做哪些檢查
蔣令修說道,卵圓孔未閉主要通過超聲診斷,包括胸超聲心電圖、經食道超聲心動圖和對比增強經顱多普勒超聲聲學造影等來檢查。
(1)胸超聲心電圖
一般選擇心尖四腔心切面,分別在靜息狀態及Valsalva動作后注射激活生理鹽水,通過觀察左心腔微泡顯影的多少,來判斷右向左分流的多少。
(2)經食道超聲心動圖
經食管超聲心動圖可清楚觀察房間隔解剖結構,是診斷卵圓孔未閉的“金標準”和首選方法。
(3)對比增強經顱多普勒超聲聲學造影(發泡實驗,cTCD)
cTCD是通過在靜息狀態及Valsalva動作后注射激活生理鹽水,觀察顱腦循環出現氣泡的多少判斷右向左分流的多少。
卵圓孔未閉的治療
卵圓孔未閉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抗凝劑或抗血小板藥)、開胸手術、卵圓孔未閉封堵術。盡管藥物治療無手術風險,但需長期治療,而且出血是其最主要的并發癥;開胸手術創傷大、恢復期長,已不作為治療首選。相比較而言,卵圓孔未閉封堵術發展至今,技術日趨成熟,手術較安全有效、并發癥較少,已是目前普遍接受的治療方法。
未成年人偏頭痛的一般治療原則和基本目標與成人治療指南類似,治療目的在于:減少頭痛的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和致殘率,減輕發作時的嚴重程度;減少對耐受性差、無效或不必要的強效藥物治療的依賴性;減少偏頭痛相關的痛苦和心理癥狀等。
蔣令修提醒大家,卵圓孔未閉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較高,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處理,對心臟的發育沒有影響,但是有少數人會因為卵圓孔未閉導致一些神經系統的癥狀,比如頭疼、頭暈甚至是暈厥等情況,如果找不到導致這些情況的原因,就要考慮可能跟卵圓孔有一定的關系,可以通過發泡實驗等相關檢查,找到病因遵醫囑進行科學規范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