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天氣轉涼
晝夜溫差增大
又逢開學季
人群流動性和聚集性增加
尤其學校及幼托機構人群聚集
手足口病又到了高發季節
您知道手足口病是怎么傳播的嗎?
我們該如何預防?
什么是手足口???
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類常見傳染病,以發熱、口腔和四肢末端的斑丘疹、皰疹為主要特征,重者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和循環障礙等,通稱為手足口病。因其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所以常被稱作“小兒手足口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為小RNA病毒科的腸道病毒。其中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型[1]是手足口病較常見的病原體,根據最新報道,柯薩奇病毒A6型也逐漸成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原體[2]。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消毒劑具有一定抗性,能抵抗75%的酒精,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但對紫外線、干燥、氧化劑、甲醛、碘酒都敏感,50℃以上高溫可迅速滅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可長期存活[3]。
手足口病有哪些癥狀?
手足口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潛伏期2~10天,平均為3~5天。
1.普通型患者有低熱、全身不適、腹痛等前驅癥表現,1~2天內口腔粘膜、舌、軟腭、頰黏膜、咽部等處出現散在的皰疹和潰瘍,同時手、足、臀部、腿部亦出現斑丘疹,之后轉為皰疹,皰疹有炎性紅暈。數天后皰疹干涸、消退,無色素沉著,全病程約5~10天,多數可自愈,預后良好。
2.少數重癥病例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兇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
手足口病如何傳播?
手足口病主要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人群間的密切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颊咴诎l病1~2周由咽部排出病毒,3~5周從糞便排出病毒,并且患者的皰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如果破潰即可造成病毒溢出?;颊哐屎矸置谖锛巴僖褐械牟《究赏ㄟ^空氣飛沫傳播;被患者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生活用品、學習用品、水源等通過經口傳播;另外還有就診時的交叉感染。
得了手足口病如何護理?
手足口病的護理首先要隔離,不要跟其他人密切接觸。一般需隔離2周。
1.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進食前后漱口(年幼兒可飲溫開水),對于口腔疼痛的患兒可進食溫涼流質。
2.皮膚護理:剪短指甲,避免抓撓皮膚,避免使用肥皂水、沐浴露等清洗皮膚,穿寬松棉質的衣服,患兒身上會起皰疹,所以患兒的衣服要一天一換;每次便后及時溫水清洗臀部,皮疹嚴重者遵醫囑予藥物外涂或濕敷。
3.發熱護理:腋溫在37.5~38.5℃時,半小時測體溫一次,可溫水擦浴、貼退熱貼、喝溫開水等方式物理降溫;腋溫≥38.5℃時,酌情使用退熱藥物。
4.飲食護理:多喝溫水,建議以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食為主,禁食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
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
人對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成人發病率較低,感染癥狀大多不明顯或癥狀輕微,容易漏診或誤診,并且可能成為兒童手足口病的陰性傳染源。手足口病患者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可能與男性更好動、 更傾向于社交和戶外活動有關[4]。1981年上海報道了我國第1例手足口病病例,此后國內各地市陸續報道手足口病疫情[5]。2008年出現1次全國大爆發,并在當年5月手足口病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進行管理[6]。
手足口病如何預防?
1.注意手衛生,尤其是飯前便后,外出歸來一定要洗手,注意嬰幼兒飲食衛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對嬰幼兒使用過的餐具、玩具、生活用品及時進行清洗消毒,看護人在接觸嬰幼兒前后也應做好手衛生,妥善處理排泄物;
3.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患兒的衣物要進行晾曬、消毒,患兒的糞便及時消毒處理;
4.手足口病流行期間,不宜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居家注意環境衛生;
5.易感人群及早接種手足口病疫苗。
參考文獻:
[1]李軍,胡芬,高禮華,等.2010-2018年荊州市縣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及空間聚集性分析[J].職業與健康,2020,36(3):339-342,346.
[2]何鑫,楊婷,謝忠平.柯薩奇病毒A6所致手足口病研究現況[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8,22(3):312-316.
[3]高雅,金凱,茅儉英,等.2015—2016年上海市寶山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的聚類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8,25(11):1290-1293.
[4]賈志英.鶴壁市城區兒童手足口病發病的影響因素及防控措施[J]. 中國衛生工程學,2018:17(2):224-225.
[5]趙奇,朱俊萍.中國手足口病的流行狀況及病原譜變化分析[J].病毒學報,2015,31(5):554-559.
[6]張英杰,王超,曹凱,等.中國大陸2008—2010年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聚類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15,31(5):54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