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就出現了對糖尿病患者“體重快速下降和頻繁小便”癥狀描述的文字記載,中國古代醫書中也有對“消渴癥”的描述。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醫學對糖尿病分為常見的I型和II型。無論是I型糖尿病還是II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
研究表明,導致II型糖尿病常在成人階段發病,主要原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等,主要病因是胰島素抵抗或者分泌不足,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II型糖尿病在我國占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典型癥狀是肥胖,也可有多飲多尿等表現。
I型糖尿病常在青少年階段發病,發病機制可能是胰腺β細胞被破壞,失去了它本身的功能,導致胰島素絕對缺乏或顯著減少,外周組織無法合理利用葡萄糖,從而出現高血糖,由此引發糖尿病。I型糖尿病占我國糖尿病患者的1%以下。典型臨床表現是“三多一少”,即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
雖然對于疾病識別的歷史十分悠久,但長久以來,人類對于糖尿病卻一直束手無策,直到胰島素的出現才真正改變了現狀。
胰島素是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是人體中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兼有促進糖原、脂肪、蛋白質合成的作用。胰島素的作用效果與劑量及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相關。外源性胰島素主要用來治療糖尿病。
對于I型糖尿病患者來說,由于胰腺β細胞被破壞,功能完全受損,必須終身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此類患者口服降糖藥通常是無效的。
如果是II型糖尿病合并其他并發癥,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或病程長,β細胞功能明顯減退,或糖尿病合并急性感染,或處于妊娠期,也需要使用胰島素注射制劑進行治療,也就是說,需要每天打胰島素了。
胰島素包括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和人胰島素類似物3代,雖然大多數的胰島素及其類似物注射液已被設計成預填充注射筆,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使用體驗,但是長期皮下注射常伴隨疼痛、局部組織壞死、感染及神經損傷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