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院神經外科連續收治多例發生“慢性硬膜下血腫”老年患者,追問病史,多在1—2個月內有輕微頭部外傷病史,如不小心碰到頭、騎車摔著頭,甚至有些只是滑倒但沒有摔到頭部,也會出現頭暈、步態不穩、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61歲的李大爺就是其中一位,2個月前他騎電動車不小心摔倒,導致頭部輕微外傷,當時沒有特殊癥狀就未就診治療,過了幾天出現右側肢體無力致行走不能、伴有記憶力下降。李大爺來到我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王曉斌的門診就診,行顱腦CT檢查發現左側額顳頂硬膜下新月形低密度影,左側腦室受壓變窄,中線移位明顯,診斷為“左側慢性硬膜下血腫”,結合慢性硬膜下血腫診療指南,手術指征明確。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后,局麻下為其行“左側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術后即刻患者自覺右側肢體
無力癥狀明顯好轉,復查頭顱CT見左側額顳頂硬膜下血腫已經基本引流,左側腦室形態恢復,中線移位已經明顯改善。2天后血腫引流完全拔除引流管,1周后患者癥狀恢復正常,現已康復出院。
01
什么是慢性硬膜下血腫?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血液聚集在顱內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變,通常在頭部外傷3周以后形成,最多見于老年人,約50%患者存在頭部外傷病史,部分患者無明顯頭部外傷病史。除外傷外,慢性硬膜下血腫還可能與長期口服抗凝藥物及抗血小板藥物、血液疾病、腹壓增加(便秘、長期劇烈咳嗽等)等有關。
根據傷后血腫發生的時間,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急性硬膜下血腫(傷后3天以內)。
2.亞急性硬膜下血腫(傷后3天至3周內)。
3.慢性硬膜下血腫(傷后3周以上)。
02
為什么是“慢性”?又好發老年人?
老年人平衡能力減弱,老年人容易站立不穩或跌倒,多數伴有腦萎縮,就像“干核桃”一樣,顱骨與腦組織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當遭受頭部外傷時,輕微外傷,哪怕是頭部晃動或道路不平的顛簸,腦組織在顱內移位導致腦組織表面一些與硬腦膜相連的橋靜脈血管撕裂出血,這種出血過程是緩慢的,血腫不斷增大、形成包膜不易吸收,壓迫腦組織即產生癥狀。
03
慢性硬膜下血腫有什么癥狀?
因為頭部外傷輕微,早期癥狀并不明顯,甚至無癥狀,僅為輕度頭昏頭痛,所以往往被忽視。隨著血腫量的逐漸增多,對腦組織的產生擠壓導致占位效應,癥狀逐漸加重,可表現為:
1.顱內壓增高癥狀。頭痛、惡心、嘔吐,食欲缺乏等;
2.神經功能損害癥狀。淡漠、反應遲鈍、失語、肢體麻木或肢體偏癱、記憶力下降、思維紊亂、定向力及智力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血腫進一步進展,引發腦疝,可出現嚴重的偏癱、抽搐、昏迷等,救治延誤可能會導致死亡。
04
慢性硬膜下血腫怎么預防?
老年人應盡量避免頭部受到撞擊,預防跌倒、遠離受傷的危險因素。
1.對于老年人,要合理、均衡飲食,控制血壓和血脂;適量運動,增強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預防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
2.對于遭受頭部外傷的老年人,特別是長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的,要尤其注意,受傷以后需至醫院行顱腦CT檢查,明確有無顱內出血,根據具體情況聽取醫生建議是否繼續服用藥物,定期復診。
3.對于頭部外傷病史后出現神經系統癥狀的老年患者,或是顱腦CT已經證實存在硬膜下血腫患者,需至神經外科??浦委?,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王曉斌提醒,老年人要注意保護自己,避免跌倒、外傷,防止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生。
如果出現慢性硬膜下血腫量不多,沒有引起臨床癥狀,可采取保守藥物治療方法,促進血腫吸收。
如果血腫量大,引起明顯臨床癥狀,通常需要外科手術干預,像李大爺的情況,采用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在局麻下即可完成,根據引流情況術后2~3天即可拔除引流管,1周左右即可恢復正常出院。因此,要注意早診斷早治療,會有比較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