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天的清晨,忙碌了一夜的急診醫學科醫護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交接前的準備工作。突然聽見一聲尖銳的呼救聲:“快來人呀!我媽快不行了!”
只見一位女性焦急地跑向急診分診臺指著門外的私家車,語無倫次地說著自己母親在車里昏迷了,值班人員迅速用平車將患者從車里轉移進搶救室內,副主任醫師畢勇志和醫師張涵迅速接診患者并為其進行查體,患者面色蒼白、四肢冰涼、脈搏微弱,心率149次/分、呼吸28次/分,體溫40.6℃,血壓85/47mmHg,淺昏迷,口腔有惡臭,左側頸部近下頜處有一約1cm×2cm破潰面,可見白色膿性分泌物。畢勇志憑借經驗判斷,和患者家屬溝通,詢問患者是否做過牙科的相關治療。果不其然,患者家屬說患者2周前開始出現左側上牙齦腫大疼痛,在當地醫院診斷為“牙齦炎”,口服藥物治療后未見明顯緩解,并出現牙齦腫痛、左側頜面部腫脹、張口困難、間斷發熱,最高體溫40℃。3天前在當地行“左側牙齦膿腫清除及引流術”后仍反復高熱,腫痛及張口困難進一步加重,不能進食及入眠。來院前突然出現寒戰高熱、惡心嘔吐,隨之出現意識喪失,呼之不應。
根據患者家屬的描述和患者癥狀,畢勇志和張涵考慮患者應該是頜面部感染誘發高熱驚厥及感染性休克,立即為患者進行液體復蘇、升壓、物理降溫等針對性治療,約30分鐘后,患者體溫下降至38.6℃左右,面色、神志較前改善,四肢回溫,停止抽搐,生命體征漸趨平穩。口腔科副主任醫師楊中銳會診,約2小時后,患者神志轉清,送至手術室行急診“口底多間隙感染、咽旁間隙感染、左側咬肌間隙感染、左側頸部感染切開引流術”,手術順利結束,患者安返病房。
“我壓根兒就沒有想到一個牙痛竟然差點要了我的命!醫生,謝謝你們!”患者醒來后,了解到自己的經歷,只感到一陣后怕,又對急診醫學科的醫護人員準確、及時地診斷和治療表示感謝。
張涵介紹,“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牙痛可以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如:牙齦炎、牙根炎、口腔潰瘍等。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也稱口腔頜面部蜂窩織炎,是指發生在頜骨、肌肉、筋膜、皮膚之間疏松結締組織的急性彌散性化膿性炎癥。如感染局限則稱為膿腫,常為牙源性或腺源性感染擴散所致,為需氧菌和厭氧菌引起的混合型感染。感染初期表現為炎癥,如紅腫、疼痛等,后期在脂肪和結締組織變性壞死后形成膿腫,又因口腔頜面部各間隙相互連通,故化膿性炎癥常波及多個相鄰間隙,導致腫脹范圍進一步擴大,出現進食、張口困難,甚則導致膿毒血癥,乃至死亡。這位患者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考慮牙齦炎導致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膿腫形成,沿頸部深層間隙蔓延,因治療不及時,最終導致感染性休克。
畢勇志介紹,應該如何預防頜面部間隙感染?
1.積極治療口腔疾病:一旦發現齲齒、牙髓炎等口腔疾病,應及早治療,避免感染擴散。
2.保持口腔衛生: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使用牙線清潔牙間隙,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和潔治。
3.增強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適當鍛煉,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
4.預防其他感染:積極預防和治療中耳炎、鼻旁竇炎等其他部位的感染,避免感染擴散至頜面部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