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13日
也是第二十個世界腎臟日
今年的主題是
“您的腎臟還好嗎?早檢查,保健康 ”
腎臟是我們身體里重要的排毒、排水器官,就像身體的“凈水廠”,每天默默過濾180升血液,同時也調節血壓的變化及血液生成,小小的腎臟大大的作用,卻在受損時從不輕易“喊痛”。在臨床上,不少首次到醫院就診的腎病患者病情已經很重,治療效果也不如人意,因此守護腎臟健康,必須從“早”開始。
腎臟警報:沉默背后的微妙信號
1.水腫。腎臟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水器官,當出現腎臟疾病時,往往會出現下肢水腫,眼瞼水腫,嚴重者會出現全身水腫,胸腔積液、腹腔積液、心包積液。
2.疲憊、食欲不振。腎臟出現排毒功能障礙時,會導致毒素在體內蓄積,同時出現酸性物質增多,電解質紊亂,低鈣血癥,另外還會出現貧血,均會導致身體疲憊、乏力、食欲不振。
3.腰痛。腎臟及輸尿管出現結石,多發腎囊腫,尿路感染時,會出現腰痛,同時往往伴隨小便的異常。
4.尿液改變。當小便出現泡沫增多,長久不易消散,或者尿液顏色發生改變,不是常見的淡黃色,而是洗肉水樣,甚至是紅色時,要謹慎蛋白尿、血尿的存在,往往提示腎炎或腎病綜合征。
5.血壓波動。腎臟能分泌相關激素調節血壓變化,腎臟疾病出現時會導致短期內出現血壓升高,或者控制穩定的血壓突然不可控的升高。
早篩利器:捕捉隱匿的蛛絲馬跡
1.尿常規檢查是腎臟的“晴雨表”,晨尿中紅細胞、蛋白、管型等指標的異常往往是腎臟“求救”的首個信號。
2.血液檢查中的尿素氮、肌酐能反映腎臟排毒功能狀況,可以估算腎小球濾過率,更能評估腎臟功能的分期。
3.影像學檢查如腎臟彩超或者CT能發現腎臟結構是否異常,有無囊腫或結石以及先天性的畸形。
高風險人群更應
盡早進行腎臟檢查
那么
高風險人群有哪些呢
1.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有腎臟病家族史者。
2.有過急性腎損傷、妊娠相關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低出生體重或者早產、尿路梗阻、反復腎結石或泌尿系統發育異常,以及中暑、蛇咬傷、環境毒物、有毒藥物、病毒及寄生蟲感染等情況者。
防患未然:構筑腎臟健康防線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多重護腎密碼:低鹽(<5g/天),優質蛋白(0.8g/天),控磷(<800mg/天),每日飲水1500-2000ml,戒煙限酒(酒精<25g/天),每周中等強度運動150分鐘,BMI維持在18.5-24.9之間。這些數字背后,是對腎臟最溫柔的呵護。
藥物使用也“暗藏玄機”:解熱鎮痛藥連續服用不宜超過3天,抗生素使用需嚴格遵守醫囑,中藥并非絕對安全,馬兜鈴酸腎病就是慘痛的教訓。用藥前查看說明書有無腎毒性,長期用藥者建議每3-6個月檢查腎功能。
腎臟健康管理是場“持久戰”,從每年一次的尿常規檢查開始,從控制好每一餐的鹽度做起,當體檢報告上的腎功能指標成為我們關注的目標,當身體發出微妙的信號及時被我們捕捉,沉默的腎臟才能真正遠離沉默的傷害。早檢查,保健康,腎臟的明天,始于今天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