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是膽汁中的膽固醇、膽色素或鈣鹽等成分在膽囊內結晶形成的固體顆粒,約80%的膽囊結石屬于膽固醇結石,與飲食結構失衡密切相關。膽囊結石可能長期無癥狀,但一旦堵塞膽道,可能引發膽囊炎、胰腺炎甚至敗血癥等嚴重并發癥。
膽囊結石有哪些癥狀?
典型的癥狀為右上腹突發劇烈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常發生于飽餐或進食油膩后,可伴有惡心、嘔吐,結石卡在膽總管時,可出現皮膚和眼白發黃,小便呈濃茶色。有的人則表現為隱匿信號,如長期飯后腹脹、噯氣等。
危險警報:若疼痛持續超過6小時,伴高熱(>38.5℃)或血壓下降,需警惕急性化膿性膽囊炎或膽囊穿孔!
治療策略:保膽還是切膽?
1. 無癥狀結石:
通常無需治療,但建議每6-12個月復查超聲。
若結石>3厘米、膽囊萎縮或者膽囊壁鈣化、增厚,建議預防性切除(癌變風險升高)。
2. 有癥狀或并發癥: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黃金標準,微創手術術后1—2天即可出院。
藥物溶石:僅限膽固醇結石,需長期服用溶石藥物(6-24個月),停藥后50%復發。
保膽取石術:適用于膽囊功能正常、結石數量易取凈且年輕、保膽意愿強烈的患者。
專家提示:
“碎石治療”對膽囊結石無效,可能引發結石掉入膽管導致胰腺炎!此外,盲目服用“排石藥”可能導致結石嵌頓,誘發急性膽管炎。
關于膽囊結石的常見誤區
誤區1:“結石小就不用管”→ 小結石更易掉入膽管引發膽管炎、胰腺炎!
誤區2:“切膽后會消化不良”→ 健康人術后1-3個月腸道可代償,長期影響微乎其微。
誤區3:“吃素就不會得膽結石”→ 極端低脂飲食反而減少膽囊收縮,增加結石風險。 王新濤特別提醒膽囊結石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科學防治需從日常細節入手,一頓油膩大餐可能成為“壓垮膽囊的最后一根稻草”,愛護身體,從每一餐的健康選擇開始!若您屬于癥狀疑似或已檢出結石,請定期隨訪、及時干預,讓沉默的結石不再成為健康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