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衛生網訊(記者張治平 通訊員夏振華)6月27日,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開展全國首批三維房顫脈沖消融手術,代表了該院心血管內科在心律失常治療領域中的又一重大突破,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馬女士3個月前突然出現心悸,隨之暈厥,意識不清倒在地上,就診于其他醫院,未查出病因,隨后數次發病,多方求醫未明確病因,隨著馬女士近3個月來癥狀頻繁發作,經多方咨詢后,慕名就診于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為馬女士接診的是主治醫師夏振華,經內科醫學部主任滕偉團隊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本次發病情況,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建議馬女士通過長程動態心電圖檢測,第四天,馬女士再次發病,經動態心電圖監測提示為陣發性心房顫動,找到了病因,明確了診斷。
根據《2023心房顫動診斷和治療中國指南》,符合導管消融適應證(I類推薦),排除禁忌證,擬行房顫導管消融術。鑒于該患者對痛覺敏感,不能耐受長時間平躺,而脈沖消融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小、耐受性好、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故決定局麻下采用脈沖電場消融(PFA)這一創新技術進行治療,在副院長宋志明精心指導與統籌下,此次房顫脈沖消融(PFA)手術由滕偉團隊攜手心內科主任鞏貴宏、心血管內科三病區主任唐啟衛、心血管重癥醫學科主任王國良、心血管內科五病區主任張海波等及導管室護理團隊共同完成。
手術全程在三維系統LEAD-Mapping指導下采用局麻的方式進行,夏振華在完成房間隔穿刺后,首先在三維指導下進行了左房模型的構建,對患者肺靜脈進行了PVI+肌袖電位干預的治療策略,并行雙側肺靜脈隔離并驗證雙向阻滯,隨后考慮到上腔靜脈觸發灶的影響因素,又對上腔靜脈進行了進一步干預進行脈沖消融治療,驗證后提示消融效果良好,達到終點。手術總時長68 分鐘,消融時間15 分鐘,總X線曝光時間3分鐘。全程患者清醒,耐受良好,無明顯疼痛與不適,手術圓滿結束。
宋志明說,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老年心律失常,據統計,我國目前約有2000萬房顫患者,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房顫患者數量將進一步增加。如出現心房顫動癥狀不及時進一步治療,會進一步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為心房顫動時心律不齊,心室率過快易于造成心悸、乏力等癥狀或誘發加重心絞痛,使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下降,而且將會惡化患者的心功能甚至出現嚴重并發癥,血栓栓塞是心房顫動最嚴重,危害最大的并發癥,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