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讓人聞風喪膽的文字。人們普遍認為,一旦患上此類病,便會陷入無邊黑暗,生活中再也找不到一絲光明。然而在我院腫瘤科一病區的病房里,卻上演著一個個平凡且真實的故事。真實感受過教科書上腫瘤病人心路歷程的“五部曲”(否認、憤怒、協議、憂郁、接受),也見過形形色色的抗癌實例,使我越來越篤定:生命遠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加善良、勇敢與堅強,而醫護的溫暖,也讓黑暗深處散發出光明。
直面“射線導彈”,感恩攜手同行
年近古稀的蘇大爺,咬牙堅持做完了30次放療。放射線如“射線導彈”般可以精準狙殺腫瘤,也會帶來相應的副作用。在放療10次時,口腔、咽喉潰瘍,皮膚糜爛,這些讓蘇大爺難以進食,他心情焦躁、不愿再做治療,我為病人做完治療后就會來到他的床邊,交待他飯前飯后如何漱口、少食多餐、多進湯湯水水,并為他做口腔護理;在他“耍孩子脾氣”不想要輸水和放療時,我就會“連哄帶騙”讓他配合治療;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和他一起翻閱健康教育手冊,讓他了解多一點、恐懼就少一點,鼓勵他多和病友聊聊天,緩解一下精神上的緊張。就連病房里的病友也開玩笑地說:“這些醫護人員可比你的子女還要親吶!”
他的老伴兒李奶奶常說,“到這里好像多了幾個干女兒!”聽到這些話,一旁的護士長張月麗都會說:“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你們的肯定和信任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那天晚班,蘇大爺找我借了支筆,在科室的醫患溝通記錄本上,記錄下了自己的“內心的感言”,眼前這個老人滿頭銀發、佝僂著背,被疾病折磨得骨瘦如柴,他戴著老花鏡,用顫顫巍巍的手寫下那幾行感謝的字:“待病人如親人,待病人如家人”,話語樸實,字里行間卻都是誠摯的謝意,那個瞬間,覺得自己從事的這份職業雖平凡卻擁有它獨特的意義。
與死神“博弈”,小女孩大能量
小花(化名),一個十歲的小女孩,患左脛骨骨肉瘤。記得剛到我們科室時,要想治療,首先需要解決靜脈通路。護士評估首選PICC(外周靜脈植入的中心靜脈導管),但是有太多不確定因素,經過溝通交流,家長同意置管,但最難溝通的就是孩子。我想盡辦法,幫她找愛看的動畫片,從家帶來她愛玩的玩具,她從開始的不言不語,到后來的主動朝我笑,喊我阿姨,我們變得像好朋友一樣,在她的配合下,PICC順利植入,我也流下了心疼的眼淚。
后來,她成了我們科的榜樣,每每病人詢問留置PICC疼不疼,我們都會說:“我們十歲的小花都很配合,順利留置成功!”我通過小花的媽媽知道,小花不善言語但是記得我們每個人的名字,都會親切地喊阿姨。我與小花互加了微信,她出院在家時,有不適的時候就會打語音電話告訴我,我也會耐心地給她指導和幫助。
我們常說“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病人罹患疾病,身心脆弱,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我們都應當賦予更多的關愛。作為一名“白衣天使”,我更想感恩這些病人,在遭受疾病折磨之時、在治療過程中遭遇挫折之時、在與死神“直面抗衡”之時,表現出的樂觀、善良與豁達,讓我感受到滿滿的力量與斗志,使我更加專注而勇敢地奮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