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杞縣的侯老太太,近3年來間斷頭暈、眼前發黑,但由于發作不頻繁,沒有引起老太太及家人的重視。近1周來,她這些癥狀發作次數較之前明顯增多,每日發作3~5次,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并且侯老太太頭暈時自摸脈搏,經常好幾秒摸不到自己的脈搏,很是擔心,怕心臟突然“罷工”停跳,為此,老太太不敢獨處,每天都愁眉不展……?
6月底,侯老太太在家屬帶領下,來到我院心血管內科三病區門診就診,該科主任唐啟衛詳細詢問病史,考慮侯老太太為緩慢型心律失常。入院后完善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檢查,診斷為病態竇房結綜合征。建議侯老太太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與家屬溝通后,在唐啟衛的指導下,主治醫師張海波、王亞丹在介入室成功為侯老太太完成局麻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術后恢復良好,心電監護及心電圖顯示患者起搏器工作良好,患者頭暈、黑朦癥狀消失,左胸前的小傷口也愈合良好。侯老太太的臉上再次出現了笑容,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
什么是心臟起搏器?
心臟起搏器是一個非常小巧的植入體內的電子醫療設備。在功能上它像竇房結或房室結。它主要通過脈沖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沖,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臟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臟功能障礙的目的。
什么情況適合植入起搏器?
唐啟衛介紹,植入性心臟起搏器主要治療“癥狀性心動過緩”癥狀。所謂“癥狀性心動過緩”是指由于心率過慢導致心排出量下降,大腦等重要臟器供血不足而產生的一些列癥狀,如一過性暈厥、近似暈厥、頭暈、黑朦等,長期的心動過緩也可引起全身癥狀,如乏力、運動耐量下降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植入后需注意什么?
出院后每天清晨醒來或靜坐15分鐘后自數脈搏一次并記錄,若脈搏少于60次/分,或少于閾值5次/分鐘,即視為異常,或出現心悸、黑朦、胸悶等不適癥狀,應盡快就診。
應隨身攜帶心臟起搏器診斷卡,并注明姓名、地址、電話、起搏器型號、起搏頻率、植入日期及聯系醫師電話等,遇到危急情況便于別人幫助。
起搏器植入后,患者需要在醫師指導下定期到醫院進行隨訪,觀察起搏器工作情況。術后兩個月內應2~3周門診隨訪一次,2~6個月內每月門診隨訪一次,6~12個月,每三個月門診隨訪一次,待接近起搏器限制年限時,隨訪時間要在醫師指導下縮短。每年拍胸片1次,觀察有無電極移位。
如果術前沒有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患者,術后可勝任一般的工作。使用打字機、電腦、電焊槍或操作汽車點火系統等不會影響及損壞心臟起搏器。此外,心臟起搏器一般不受家用電器干擾,如電烤箱、洗衣機等,但應避免接近強磁場和強電場,在使用電磁爐或老式微波爐時應保持1米以上距離,避免干擾心臟起搏器工作。
據悉,該科室???成熟開展了心房、心室主動電極植入技術,與傳統被動電極植入術相比,具有術后患者臥床時間短,電極不易脫位及穿孔,拔出電極時風險低等優勢,更符合心臟自身生理性起搏,是目前成熟認可的技術。
最后,唐啟衛再次提醒大家,如果反復出現頭暈、黑朦、暈厥癥狀,要考慮到緩慢型心律失常長間歇可能,盡早到心血管內科就診,必要時行起搏器植入術預防惡性事件的發生。
本期專家
唐啟衛
主任醫師 碩士研究生導師
心血管內科三病區主任。現任中華醫學會河南省心血管病分會、開封市心血管病分會及起搏電生理專業委員,河南省心臟康復醫學常委。擅長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擴張型心肌病、難治性心衰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起搏器安裝、電生理射頻消融、冠脈造影及冠脈介入等方面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