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大快朵頤享受美食的時候,
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
一顆小小的棗核
竟能在身體里掀起“驚濤駭浪”,
甚至危及生命。
今天,咱們通過李阿姨
因為一個棗核引發的驚險事兒,
來聊聊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
消化道異物的“風險點”。
“奪命”棗核,禍起瞬間
李阿姨像往常一樣,晨起泡杯熱茶,順手拿起幾顆棗就往嘴里塞,邊吃邊跟老伙計通電話商量著去公園晨練的事兒。一著急就囫圇吞棗地將棗核咽了下去。當時只覺喉嚨稍微卡了一下,隨后便沒了異樣,李阿姨也沒當回事。可沒過幾個小時,她就感覺腹部突然一陣劇痛,像有無數根針扎一樣,疼得她臉色煞白、冷汗直冒,家人見狀急忙將她送到我院就診。
消化病聯合微創二病區副主任醫師郭二濤接診李阿姨并為其進行內鏡檢查,結果令人揪心——棗核卡在了十二指腸處,棗核尖銳的兩端硬生生地刺穿了腸壁,造成了穿孔。原本有序蠕動、各司其職的消化道,此刻被這顆小小的異物攪得一團糟。消化液從穿孔處滲漏進腹腔,引發腹膜炎,腹腔內如同“戰場”,炎癥因子四處“開火”,攻擊著周邊的臟器組織,生命危在旦夕。郭二濤、曹振振團隊考慮到十二指腸位置特殊,外科手術難度及創傷比較大,而且患者穿孔時間短,遂決定行內鏡下異物取出及穿孔修補,后置入鼻空腸管充分引流,患者轉危為安。
消化道“關卡”失守
十二指腸為何如此脆弱,竟被一顆棗核輕易突破?這得從它的結構說起。十二指腸是小腸起始段,不僅管徑較為狹窄,而且在人體消化過程中承擔著接納胃液、膽汁、胰液等多種消化液的關鍵樞紐作用,蠕動節奏緊湊,腸道內環境繁忙又復雜。
棗核進入消化道后,一路“過關斬將”,到了十二指腸“擱淺”,在腸道強力蠕動波的推擠下,尖銳端順勢嵌入柔軟腸壁,持續施壓,最終腸壁不堪重負,穿孔悲劇上演。
日常“潛伏者”眾多
棗核絕非消化道異物里的個例,生活中潛藏著形形色色的“危險分子”。像吃魚時沒挑干凈的魚刺,纖細尖銳,稍不留意就會扎進食管壁;嗑瓜子時,瓜子皮也常玩“偷襲”,尤其是邊角銳利的西瓜子皮,極易卡在咽喉、食管;還有啃骨頭時殘留的碎骨渣,禽類骨頭質脆易碎,吞咽后在消化道里橫沖直撞。
除了食物殘渣,一些小物件也是隱患。家中幼童好奇心爆棚,紐扣、電池、小珠子等小玩意兒常被當作“探索對象”含在嘴里,一個不留神就會開啟一場“體內冒險”;老年人因牙齒松動、咀嚼力弱,進食大塊或帶核食物時也容易誤吞異物,加上吞咽反射遲鈍,異物一旦入喉,更難憑自身力量咳出或嘔出。
細嚼慢咽,“慢”出安全
要想避開這些消化道“陷阱”,細嚼慢咽是關鍵“法寶”。每口食物多咀嚼幾次,把進食節奏放慢,讓味蕾充分品味食物香氣的同時,也給口腔和咽喉足夠時間甄別異物。像吃棗,先去核再入口;吃魚時,仔細挑凈魚刺,肉盡量嚼碎;堅果類食物,碾碎外殼再享用。
吃飯時還得專注,別被電視、手機“勾了魂”。分心狀態下,即便異物混入食物,大腦也難以及時察覺,一不留神就吞了下去。家庭聚餐時,家長尤其要留意老人和孩子,幫老人把食材處理妥當,教導孩子不咬玩小物件,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遇“險”冷靜應對
萬一不慎吞下異物,千萬別慌亂。如果只是輕微異物感,暫無疼痛等不適,可嘗試輕咳,看能否借助氣流將異物咳出,但切勿大力吞咽飯團、饅頭等食物強行下壓,這極易讓異物扎得更深。
當出現明顯吞咽困難、咽喉或胸部疼痛、腹痛、嘔吐甚至嘔血、便血等癥狀時,別猶豫,立刻就醫。醫生會借助 X 光、CT 等影像學檢查迅速鎖定異物位置,判斷損傷程度。若異物卡在食管等較淺位置,多數可通過內鏡巧妙取出。
溫馨提醒,消化道異物雖防不勝防,但只要在日常飲食中多份細心、養成良好習慣,遭遇意外時冷靜、科學處理,咱們就能牢牢守住身體的“進食防線”,不讓這些微小卻致命的“刺客”有機可乘,安心暢享每一餐美食帶來的快樂。